隨著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及機器人生產成本下降,國內機器人產業正面臨加速增長拐點。與服務機器人在國內市場還處于探索期不同,工業機器人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目前正進入全面普及的階段。
隨著近期美的收購庫卡、富士康昆山工廠裁員6萬和阿迪達斯開啟德國機器人工廠等重磅事件催化,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在中國機器人產業五年發展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要達到10萬臺。而去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產量為22257臺,增長空間還很大。
日前,各大企業的年中業績報告都已陸續發布,作為智能制造2025關鍵組成部分的機器人行業相關上市企業也紛紛交出了各自的成績單?傮w來看,今年上半年機器人行業整體表現好于去年同期,大部分上市公司業績實現了穩定持續增長。而在自動化程度提升和存量市場改造的雙重驅動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增長空間遠沒有達到天花板,潛力巨大。
然而,與國外機器人巨頭占據中國大部分市場份額相對應的是,我們的機器人產業普遍散、小、弱。實際上,在補貼等扶持政策下,中國機器人產業鏈條也在逐漸形成,出現一批骨干企業,在各領域的中低端市場已形成一定競爭力。
不過在核心技術上,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仍舊落后于人,而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效仿芯片產業發展路徑,對內整合,對外并購,以迅速擴大規模,提高技術。在此背景下,受市場廣闊前景的吸引,令本土企業爭相搶奪機器人企業。業內預計,如美的庫卡一般的收購案將在未來變得頻繁起來。但短期內,國產機器人要走向,離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計劃距離尚有點遠。
目前,國產機器人企業真正面臨的是國內外雙向擠壓的困境。一方面,外資品牌切走了中國市場大的一塊蛋糕,在技術、零部件成本方面對國產機器人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另一方面,在政府補貼等多項扶持政策下,短時間內中國涌現出近千家機器人公司,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騙取補貼等亂象叢生。
在這種大壞境下,業內人士對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發展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首先,要加強大數據、云計算、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器人產業相結合的創新應用,依托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增強解決方案輸出能力。
其次,要積極圍繞技術、市場、服務等領域開展跨國合作,布局機器人產業綜合服務,促進工業機器人及其相關產品、服務的產業化,加快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機器人行業資源整合與產業生態聚合,從根本上解決機器人產業散、小、弱的困境。
后,對本土企業來說,好的優勢在于為本土化企業提供一些定制化服務,根據市場需求的更改升級,而國內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問題在應用上,別人十幾年的經驗積累很多,國內企業積累欠缺。所以本土企業應揚長避短,積極開展定制化服務。
|